医药行业转型迫在眉睫:从单一药品业务到多元化发展
大家好,我是恬橙老陈
今天我们来分享一个话题
一个月去几天的医药代表还行吗?
今天,一位粉丝忧心忡忡地联系我,大倒苦水:“陈总,我现在简直活不下去了。”细问之下,才知道他有着十多年每月去几天医院的工作习惯,可如今产品被集采,业务大不如前,只能勉强维持基本生活,开发新产品也困难重重。我给他建议,在政策不利的情况下,不妨更加努力,尝试改变工作节奏,从一个月去几天变为一个星期去几天。
展开剩余68%其实,像这位粉丝一样的同行不在少数。回想起2012、2013年初我刚做药的时候,认识不少大包、小包,他们很多都是一个月去几天医院,把事情办完就万事大吉。但时代不同了,如今利润微薄,根本无法支撑过去那种轻松的工作模式。
这位粉丝的问题关键在于,他只有药品业务,缺乏非药业务。从医药代表转型的角度来看,如果所有业务都局限于药品,即便不至于必死无疑,也会活得异常艰难。集采一轮接一轮,如今已经到了第十批,后续还有更多批次,产品生命周期不过短短两年左右。医院都在往外清理品种,想要再开发新业务谈何容易?
从一个医药代表的转型来说,若所有业务都围绕药品,那真的是举步维艰。如今的医药市场已今非昔比,过去那种一个月去几天医院就能轻松盈利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现在政策的调整、市场的变化,都要求从业者必须做出改变。
所以,增加非药业务势在必行。非药业务涵盖范围广泛,像特医类、特膳类、日用品类、消字号类,以及一类器械、二类器械等。这不仅是品类的增加,业务模型也需随之改变。一直以来,我都向铁粉们强调“3 + 1”模型。不能再将目光聚焦在单一的药品业务上,否则就会陷入无产品可接、开发无门的困境。
在医药行业变革的浪潮中,固步自封、坚守旧有模式注定走不下去。每一位从业者都应清醒地认识到,只有积极转型,拓展业务范围,创新业务模式,才能在集采常态化、市场竞争激烈的当下,找到新的生存之道,实现可持续发展。我们要紧跟时代步伐,主动求变,才能在这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行业中站稳脚跟,开辟属于自己的新天地。
发布于:江苏省趣配资,在线配资平台哪个好,益阳指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