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课本里,曾经讲过一个关于战国时代的故事,发生在公元前283年左右。当时秦昭襄王公开表示愿意出让十五座城池,来换取赵国的和氏璧。赵国的国君赵惠文王对此却陷入了两难:一方面不清楚秦王的真实用意,若直接拒绝,怕因此伤了秦国的心;另一方面若勉强答应,又担心秦国会以言而有信不足为道、吃亏上当,最终不但得不到城池,璧子也会落入秦手。因此,宫廷里讨论再三,众人见机立断地推荐了年轻的蔺相如上前出使。
蔺相如走入秦国使节的行列后,提出了一条看似简单却极其巧妙的办法。他先把秦王不谈城池的那一页放在一边,借口说璧上有细微的缺陷,需要指给秦王看清楚,借此拿回璧子。随后又假装要砸碎璧、以示威胁,制造一种“若不按议定方式处理,璧就会毁于秦人手中”的紧张气氛。秦王在犹豫与权衡之间,蔺相如又设计出一个更具诱导性的条件:等秦国划定城池之事定下后,蔺相如再向秦王解释,赵王送璧之前曾经斋戒五天,举行了庄严的仪式,秦国也应当如此,以表诚意。秦昭襄王见蔺相如看起来并非易于对付之人,且蔺相如自以为能把握全局,于是点头同意并派人送蔺相如回去休息。
展开剩余72%其实,蔺相如心里明白,秦国并无真诚的取璧之意,那所谓的五天斋戒,不过是给自己留出时间,好让璧子在不引起大动干戈的情况下悄悄送回赵国。他把璧交给随从,让他打扮成商人模样,沿着偏僻的小道悄然返回赵国,备好回程计划。五天的期限一到,蔺相如当然不能再拿出璧,但他凭借一口能说会道的巧舌,向秦王提出另一条看似公平的条件:若真心想要那块璧,请先将十五座城池交还赵国,再派人随同使者前往赵国取璧。此举在秦王心中点燃了一个重要的判断:若把城池拱手相让换取一块用途并不重大的璧,未免有失公平;于是秦国并没有如蔺相如所料地继续强硬,而是觉得面子已经丢大了,决定放回蔺相如,让赵国安然取璧。于是,完璧归赵的故事就这样揭开帷幕,蔺相如也因此被封为上大夫,成为赵国史册中极具机智与勇气的名字。
不过,事情的后续远没有就此结束。蔺相如所带回的只是一次挽回颜面的胜利,而对秦国而言,恰恰是一个新的对峙的开端。秦昭襄王虽未立即发兵,但此后他确实没有善罢甘休:次年便以借题发挥为由,发动对赵国的战争,夺取了赵国的两座城池。紧接着,又连连发起两次战争,在公元前281年占据了石城。公元前280年,秦国派白起继续对赵国发难,斩首两万人,并攻占代郡与光狼城等重镇。璧虽然再次回到赵国手中,但赵国为此付出的代价极为惨痛,也更加深刻地震动了国人对未来的担忧。
这件事并非单纯归咎于蔺相如的个人过错,更多地体现出一个弱国在大国博弈中的无力与被动。蔺相如不过是尽了职责,用尽智慧来保护国家利益;真正决定成败的,是当时各国的力量对比与外交策略的缺陷——一句“弱国无外交”的老话,在古今中外都不过是一针见血的现实写照。秦国强大,赵国相对薄弱,因此从一开始,赵国的处境就注定难以走上主动的谈判轨道。若是给予,秦国也会得到一块看似无关紧要但却能抬高自己威风的宝玉;若是不给,则会成为秦国对赵国进行压力与进攻的口实。蔺相如之所以能够让璧归赵,更多地是契合了秦国在特定情境下的意愿,似乎被设定成一个“被放行”的棋子,而非简单的胜利者。
后来,在渑池之会中,蔺相如再次为赵王维护了体面,避免了公开的羞辱。然而渑池之会之后,秦国并未收手,转而对赵国发起全面攻势。长平之战更是以赵国四十万兵力的覆灭告终,使赵国再也难以自保。由此可见,只有当自身变得更加强大,才能在外交与战争中真正拥有发言权,否则日子注定会处处受制于人。秦国之所以敢如此嚣张,正是因为赵国在力量和外交上尚不足以与之对等对话的缘故。参考这段历史的经典记载,通常引用《史记》与《战国策》作为依据,帮助后人理解这段风云复杂、充满博弈的往事。
发布于:天津市趣配资,在线配资平台哪个好,益阳指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