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雨欲来风满楼。
任何事情发生之前,是有信号的,可惜很多人视而不见。
作为70后,小时候有很多玩伴,满村的孩子,都在一起打闹,玩游戏。
在学校,捞鱼、攻城、下棋等游戏,一大批人都参与。
奇怪的是,现在的孩子,在熙熙攘攘的人流里,却活成了一座孤岛的样子。
就是孩子成年了,也只是找搭子,而不是找朋友,“日用型”的关系,越来越多。
孩子没有一个朋友,和中老年人的朋友慢慢走散,真不是一回事,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
图片
01
孩子没有朋友,不是不想,而是交不到。原因有三个。
第一,城里人多,陌生感却很强,流动性很强。
第二,父母对孩子干扰太多,并且一直做情感隔离。
第三,孩子很卷,日子过得比大人更匆忙。
邻居张阿姨家,有一个儿子。儿子和同小区的刘同学,非常要好。
一个小区的,又是同班,幼儿园到小学都是。
到了小升初,张阿姨搬家了,从县城去了省城。一来是张阿姨的爱人,换了工作,二来是让孩子到省城读书,这是无数人的梦。
孩子之间,不得不分别。然后再也没有联系。
两年后,张阿姨把县城的房子卖了。
城里的小区,和农村的村庄不一样。大家都来自五湖四海,彼此顶多是笑一笑,不会有过多交流。大人的言行举止,也深度影响孩子。
曾经和张阿姨谈过孩子的情况。张阿姨说:“我是坚持去接送,避免孩子是半路,遇到坏人。”
是的,因为大人避免孩子遇到坏人,也就顺便避免了遇到好人。
大人对孩子的各种不放心,一路接送放学上学,还在周末的全天陪伴。
无形之中,大人就变成了孩子社交中的一个障碍。
如果孩子在某地嬉闹,身边是陌生的同龄人。大人马上警惕起来,会喊:“别和他们玩,我们快走......”
防人之心不可无,这样的思维,长期在灌输给孩子。孩子的心理防御等级,持续攀高。
也许孩子有喜欢的人,但是想一想,对方可能伤害自己,父母都是这样认为的,自然不会深度交往。
异性孩子之间,更不可能有朋友。他们会被认定为早恋。起码会被大人猜忌,不纯真。
再说了,孩子从懂事开始,就是在读书,辅导班,兴趣班。到高中,从早晨六点多,到夜里十点,都是忙。到课间,昏昏欲睡,连出教室门的想法都没有,还谈什么朋友?
从小到大,孩子的世界,就是在家庭的掌控之中。孩子去了学校,人在集体中,但是心在书上,在考虑未来考什么大学,逃不过父母的安排。
图片
02
这几年,年轻人之间,流行搭子社交。
吃饭搭子、爬山搭子、骑车搭子、羽毛球搭子......似乎什么都可以搭配起来。
这样的搭子圈,往往是很松散的,很难有知根知底的朋友。
一个在陌生城市混的女孩,为了打发周末,加入一个骑车群。周六,从不同地方来的人,聚集在领队身边,一起开心骑车,奔赴一个小目标点。
到了傍晚,各自回家。
也许下一周,女孩就不参加骑车了。也许参加,但是骑车的人群,换了一大批。群体是很松散的。
其他的搭子群,也差不多。
有的旅游搭子,也就是一日游,然后就再也不见。
大家都认为,这样的社交,没有压力。聚聚散散很频繁,也不要有什么情感挽留。
殊不知,因为拒绝了社交的压力,也就拒绝了社交的深度。
事实上,很多搭子,是临时性的情感寄存。也不排除一部分人,彼此有好感,希望长期交往。可是他们想一下,还是算了,也带来了情感的伤害。
人群,有相逢的喜悦,就有多少分别的惆怅。
最怕的是,一个单位的人,除了工作之外,也变成了搭子。吃饭搭子、羽毛球搭子。仅仅为了排除孤独,而存在社交。
同单位的人,都有一种想法,随时都可能离开。一旦离开,最好是谁都不亏欠谁。
浅浅的社交,也就不担心什么勾心斗角了,毕竟随时可以断交。
社会学家项飙还提出的“附近的消失”理论。太近的人,大家也想办法保持距离。看似周围都是人,但没一个近距离接触的人,更没有推心置腹的人。
也有一些人,为了避免社交,就是五百米内的餐厅,都通过点外卖来就餐,而不是亲自去尝一尝。这就避免了附近人的相遇,也一句招呼都不要。
图片
03
孩子之间,如果有朋友,也不是天生的,而是有试错成本的。
做父母的,真要允许孩子,摸着石头过河。
孩子没有受到很大的伤害,就那么一点点委屈,真算不了什么。也要给孩子自由的时间和空间,别盯太近了。
有空的时候,讲一讲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的理论。
打心眼里说,孩子是需要朋友的。毕竟很多的话,很多的烦恼,不好对父母说,那也只能对朋友说。
尤其是孩子缺少兄弟姐妹的情况下,不靠朋友,就只能孤零零地过日子。想来,这也是很可怕的。
真的,与其防备孩子遇到错误的人,还不如告诉孩子,如何如遇到正确的人。
人这一生,有那么一两个有头脑的朋友,生活会更有温度。
作者:布衣粗食。
文中配图来源于网络。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趣配资,在线配资平台哪个好,益阳指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