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边是割舍不下的 “猫主子”“狗宝贝”,
一边是长期咳嗽、打喷嚏的身体不适。
近年来,随着宠物市场的爆发式增长
宠物过敏已悄然
攀升至过敏排行榜第三位,
仅次于螨虫和花粉。
在医院门诊中,
很多人因宠物过敏向医生求助。
当听到要与宠物分开的建议时,
80%的患者首选都是拒绝,
“实在舍不得”,
成了诊室里最高频的无奈回应。
7月8日是世界过敏性疾病日
对于“过敏星人”来说
真的不能和“毛孩子”共存吗?
该如何在健康和感情之间做抉择?
诊室里的两难:“我真的不能继续养猫吗?”
“医生,我真的不能继续养猫吗?就没有别的方法吗?”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奥体院区变态(过敏)反应中心诊室里,29岁的女白领林薇(化名)攥着化验单,声音带着哭腔。
林薇鼻子通红,说话时频繁吸着鼻子,时不时还咳嗽几声,袖口沾着的几根猫毛——是她养了两年多的布偶猫留下的痕迹。
林薇单身,“猫主子” 是她最亲密的 “家人”。但最近,她的不适从最初的鼻子痒、打喷嚏,逐渐发展到胸闷气喘。
检查结果显示,她对猫过敏原的特异性IgE抗体数值远超正常值——那只被她视为 “家人” 的猫咪,正在悄悄摧毁她的呼吸道健康。
(图片由豆包AI生成)
“像林薇这样的患者并不是孤例,每次门诊都能碰到几个。” 福建卫生报健康大使、该院变态(过敏)反应中心主任许元腾表示,国内数据显示,宠物过敏已跃升至常见过敏原第三位,仅次于尘螨和花粉。
迟来的警报:过敏如何 “潜伏” 又 “升级”?
许多人像林薇一样,并非一接触宠物就立刻 “中招”。养宠半年到一两年后,过敏症状才悄然浮现、逐步升级。这迟来的 “警报”,源于身体免疫系统被反复刺激后逐渐 “爆发” 的过程。
过敏初期症状极具欺骗性:
鼻子痒、接连不断的喷嚏、鼻塞流涕——典型的过敏性鼻炎表现,常被误认为普通感冒。
随着接触时间拉长,咳嗽、胸闷乃至气喘等呼吸道症状陆续出现,少数人还会出现皮肤瘙痒或红疹。
“宠物过敏原的传播无声却无孔不入。”许元腾解释,猫狗脱落的皮屑、干燥后漂浮在空气中的唾液蛋白质,甚至尿液与粪便的微小颗粒,都是隐形的 “攻击者”。
尤其猫的致敏性更强:其皮屑更轻更小,能长时间悬浮,腺体分泌的特殊蛋白质(Fel d 1)更是强力过敏原。
更令人忧心的是其 “复合效应”:尘螨本就占过敏原的60%-70%,而宠物(尤其是猫狗)蓬松的毛发,恰是尘螨滋生的绝佳温床;每天外出的狗狗,皮毛易沾染花粉、霉菌孢子,回家后便成了移动的“过敏原播种机”,将季节性过敏原带入室内。
(图片由豆包AI生成)
医学结论与情感困境:“回避” 是最优解,却最难做到
对于宠物过敏,医学结论残酷却清晰:已确诊的过敏者,“回避”是最有效、最基础的首选策略。
持续暴露于过敏原,不仅会诱发咳嗽打喷嚏,还可能导致长期气管炎症、痉挛,损伤肺功能,进而引发哮喘,甚至发展成慢阻肺。
但面对毛茸茸的 “家人”,情感的天平往往严重倾斜。过敏中心的数据显示,80%的患者在医生建议“最好别养了”时,首选都是拒绝弃养宠物。
在快节奏、高压力的都市生活中,宠物提供的情感支持与陪伴,早已成为许多人不可或缺的心灵慰藉。“实在舍不得”,成了诊室里最高频的无奈回应。正如林薇最后也是选择了用脱敏疗法,而不是丢弃。
当回避难以实现,
医学干预成了 “次优解”:
➤第一步通常是药物治疗,通过抗组胺药、鼻喷激素、哮喘吸入剂等,快速压制喷嚏、喘息与瘙痒,保护器官免受持续损害。但这治标不治本。
➤若症状顽固或患者极度抗拒送走宠物,脱敏治疗是另一条路。其原理是从小剂量开始,逐步增加过敏原提取物接触,“训练” 免疫系统耐受,需坚持3-5年,70%-80%的人能从中获益。
➤同时需加强环境控制:不让宠物进卧室、固定活动区域,每周用带HEPA滤网的吸尘器打扫,开空气净化器,定期在室外给宠物梳毛、每1-2周洗一次澡。
但即便如此,过敏仍难完全避免。许元腾提醒:“猫狗被带走后,即使彻底清洁,半年内环境中残留的过敏原仍可能持续引发症状。”
(图片由豆包AI生成)
“低敏宠物”:是希望还是心理安慰?
面对庞大的需求与两难困境,市场推出了 “低致敏性” 宠物—— 无毛猫(如斯芬克斯猫)、卷毛猫(如德文卷毛猫)、某些梗犬(如雪纳瑞、贝灵顿梗)被贴上 “低敏” 标签,成了过敏人群的希望。
但“低敏”的真相可能
远非营销那般美好:
❶ 降低≠消除:低敏宠物体型较小、掉毛少、皮屑或唾液蛋白浓度稍低,能减少过敏原暴露总量,却无法彻底消除风险;
❷个体差异巨大:过敏成因复杂,有人对皮屑敏感,有人对唾液蛋白反应强烈,“低敏” 宠物的腺体分泌物、皮脂仍可能触发特定人群过敏;
❸管理仍是关键:即便饲养低敏品种,仍需频繁清洁、使用高效空气净化器、限制活动区域、定期专业洗护。
低敏宠物,低敏狗粮、猫粮等更像是为“无法割舍”人群提供的一种可能性探索,而非一劳永逸的保障。饲养前,充分的接触测试和过敏原检测仍至关重要。
宠物带来的情绪价值无可替代,但当这份陪伴威胁到健康,理性选择尤为重要。只有重视过敏问题,科学规避风险,才能在陪伴与健康间找到平衡。
福建卫生报全媒体记者:刘伟芳
来源:福建卫生报
【来源:福建卫生报】
趣配资,在线配资平台哪个好,益阳指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