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的历史上,没有哪场战争打得像抗日战争如此悲壮,也没有哪支军队如国军这样拥有如此多的争议。
在全面抗日战争期间,国军累计伤亡超400万人。“一寸山河一寸血”是对正面战场最生动的诠释。
然而,除了“一寸山河一寸血”,我们也经常听到另外四个字,那就是“消极抗日”。
为什么国军在正面战场上付出了如此大的牺牲,却依然被指消极抗日呢?
今天,我就通过六个抗日战争中的关键战例,来为大家具体分析一下这背后的复杂原因。
一、淞沪会战:伤亡25万人只为等列强调停
1937年8月13日,淞沪会战爆发,蒋介石当即就把手中的王牌部队——中央军87师、88师拿了出来。除此之外,还有教导纵队、税警总团以及后续到达的粤、桂、川各军,共计70余万人。
展开剩余90%而日寇方面,他们也先后三次增兵,总兵力达到了30多万,同时还配有飞机、坦克、大炮等。
中国军队面对武器装备远远优于自己的日寇,死战三个月,平均每天伤亡2000多人。
在罗店争夺战中,中国军人与敌反复争夺阵地15次,一个团上阵仅6个小时就伤亡过半。在杨树浦纱厂巷战中,粤军159 师和宋希濂部的各一个营,先后被日寇活活烧死。在南翔车站战斗中,桂军第 174 师顶着 36 架敌机的低空轰炸,连续发起7 次刺刀冲锋,全师伤亡3800余人,连排级军官全部殉国!
军方后派卫生船来转运伤员,但因黄浦江面漂满尸体而久久不能靠岸……
然而,就在战局最为关键的10月,蒋介石却无视前线将士的浴血奋战,竟然把希望寄托于英美列强的调停。国民政府军委会三次电令前线,让各部队不要扩大事态,以等待九国公约会议的召开。
蒋介石在 10 月下旬向高级将领及幕僚多次表示:如果不付出大量牺牲,就无法博得列强同情,所以只要九国公约会议能够召开,“即使牺牲三万人,亦在所不惜”。(见《蒋介石日记》10月31日“本月反省录”及陈诚10月28日会议记录)
蒋介石的这一态度令前线数十万将士的生命被折算成了冰冷外交的筹码。可是,直到11月8日,九国公约会议依然没有给出明确的答复。当晚,日寇对中国军队形成合围之势,蒋介石不得不下令全面撤退。
由于蒋介石的撤退命令下达得太过匆忙,又没有提供明确的撤退方案。前线各部队一接到命令便同时后撤,致使数十万人在公路上挤成一团,遭到日寇舰炮与飞机的轮番轰炸。
时任中央军校教导总队副总队长周振强在多年后回忆道:“弟兄们不是战死的,是在公路上被炸死、踩死、淹死在河里。”(见1960年周振强所发表的《蒋介石的铁卫队——教导总队》一文)
淞沪会战是抗日战争中规模最大、战斗最惨烈的一场战役,中国军人伤亡超过25万。但是,直到会战结束,蒋介石所心心念念的九国公约会议依然没有给出什么实质性帮助,只是发给了日本一张谴责公文。
二、南京保卫战:决定坚守两个月却只打了12天
早在1937年10月下旬,淞沪会战最为艰难的时候,蒋介石便在国防最高会议上作了《国府迁渝与抗战前途》的讲话,正式明确了迁都计划。
1937年11月20日,国民政府正式宣布迁都重庆,同时任命唐生智为南京卫戍司令。根据此前召开的第三次高级幕僚会议,蒋介石给唐生智的任务是坚守1至2个月,给他的兵力也是按照坚守2个月的时间给的。
24日,唐生智在就职讲话中对着记者们慷慨陈词:“誓与首都共存亡!”
12月1日,南京保卫战打响。南京守军面对日寇飞机、大炮的轮番轰炸,死战不退。虽多次被夺取阵地,但是均以血战抢回。在反复争夺中,日寇伤亡达1.2万余人。
然而,就在前线将士死守城垣的时候,蒋介石却突然给唐生智发电称:“如情势不能久持时,可相机撤退,以图整理而期反攻。”(见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南京保卫战档案》影印本第 8 册,编号“七八七—7593”)
彼时,距离南京保卫战打响才过去11天。唐生智在接到蒋介石电文后,立刻召开紧急会议,部署突围计划。
12月12日,唐生智正式下达命令,宣布弃守南京,分散突围。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国军的部分军长、师长早在前一天就扔下了部队先行撤离了。以至于正式命令下达时,很多基层军官不知该如何指挥,只好令众人一起往城外冲去,结果遭遇日寇密集火力封锁。
最终南京守军仅部分突围成功,大部分都被留在了城内,不得不向日寇投降。
就这样,原计划坚守1至2个月的南京,在仅仅12天后便宣告沦陷。
国军在这一战中伤亡两万余人,虽打得极为艰苦,但城垣尚未失守。然而,蒋介石却因意志不够坚定,导致守军的努力付诸东流。
三、徐州会战:水淹三省百姓仅迟滞日寇3个月
徐州会战期间,李宗仁指挥杂牌军在台儿庄正面血战,吸引并黏住日寇主力,为中央军汤恩伯部的合围赢得了时间,最终取得台儿庄大捷。
台儿庄大捷令举国振奋,本来应该趁此机会好好整补,修建预设阵地及工事,以期来日再战。
但是蒋介石却被胜利冲昏了头脑,竟然亲临一线指挥,要求部队全面追击,力求全歼。
中国军队在经台儿庄一战后消耗巨大,根本无力再继续高强度作战。结果日寇以30万兵力反扑,将第五战区主力合围。蒋介石见状,只好仓皇下令放弃徐州。
夺得徐州后,日寇沿铁路西进,于6月6日侵占开封。
惊慌失措的蒋介石为了阻止日寇继续前进,竟然不顾千万百姓的生死,下令炸开花园口黄河大堤,水淹豫皖苏三省!这一毫无人性的昏招致使89万百姓溺亡,1200万人流离失所!日寇却仅仅被阻挡了3个月而已。
四、武汉会战:杂牌军前线血战,中央军龟缩在后
1938年6月,武汉会战爆发。在开战之前,军委会却制定了“守武汉而不战于武汉”的弹性防御方针。(见1938年6月5日,蒋介石批准的《对武汉附近作战之意见》)
这个防御方针,从本质上来说就是边打边撤,根本就没打算守住武汉。
在这场战役中,蒋介石投入了整整100万的兵力,其中中央军25万,杂牌军75万。但是在部署时,蒋介石却把川军、滇军等43个师列为“一线守备部队”,中央军的20个师则为“二线守备部队”。(见近代史档案馆藏《第五战区点验纪要》,档号:787/1267)
同时,蒋介石告诫杂牌军“寸土不让”,却让中央军保存实力。(见1961年出版的《白崇禧先生访问纪录》第 179 页)
最后,杂牌军在武汉外围血战,各军伤亡均超50%,川军超60%!而中央军的伤亡率则为20.7%!(见1938年12月,陈诚提交的《武汉会战各军师伤亡统计表》)
10月底,蒋介石见外围杂牌军已支撑不住,便下令主动撤离武汉,确实做到了他战前计划的“守武汉而不战于武汉”。
五、中条山会战:驻防三年,21天被击溃
中条山会战的失利被蒋介石怒斥为“抗战史中的最大耻辱”。(见《蒋介石日记》1941年5月29日)
国军从1938年开始就在此处驻防,号称“黄河屏障”。然而,真实情况是,国军在三年时间里根本没有积极修建工事,将领们沉迷于走私军粮。在会战爆发时,竟然发生了前线士兵饿三天,军粮却出现在沦陷区黑市的荒诞之事!(见《中条山抗战史料汇编》)
这一战,日寇仅用21天就击溃了国军经营三年的防线。国军前线官兵饿着肚子与敌血战,牺牲4.2万人,被俘3.7万人!(各方数据不同,此为中间值)
六、豫湘桂战役:全球反攻,唯国军大败
豫湘桂战役爆发于抗日战争后期,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已经进入全球大反攻阶段,八路军、新四军也在敌后战场吹响了反攻号角。
但是,正面战场上的国军部队坐拥340万兵力,却出现了令人惊愕的雪崩式大溃败!
豫中部队37天连丢38城,长沙三日即被攻陷,广西日寇仅用20天就打到了距离重庆400多公里的独山,震动陪都!
这一战,国军伤亡50多万,连丢7个空军基地,失地20万平方公里。
伤亡之大,溃败之快,失地之多,令人百思不得其解!
其实,这都是蒋介石的消极指挥造成的。
1944年4月17日,日寇14万人强渡黄河,而蒋介石给第一战区的命令却是“避免决战”。这导致守军一味撤退,以至于37天连丢38城。
而当5月27日,日寇36万人杀向长沙时,薛岳本来想以“天炉战法”应对。结果蒋介石直接把机动兵团撤了,还告诉薛岳只需要守三天。薛岳没有办法,只好佯装抵抗了一下,在3天后撤退。
9月9日,日寇南下桂林,蒋介石又给白崇禧发电,让他“相机撤退”,结果20天内让日寇一路打到了独山。
为什么蒋介石会这么指挥?其实用中国战区盟军参谋长史迪威的一句话就能概括“中国军队士气低落,指挥官更关心个人财产而非战争胜负。”(见1944年8月,史迪威发给马歇尔的电报)
七、结语:蒋介石的逻辑
从淞沪会战的豪赌到豫湘桂的溃败,国军前线官兵的牺牲总是伴随着蒋介石的掣肘或者瞎指挥。
你会发现,国军官兵打得越惨烈,获得的战果却越小,这就是蒋介石消极抗日的外在体现。
他的内在逻辑其实很简单,无非三部分:保存实力、先安内、后攘外。
蒋介石曾经在1938年11月的南岳军事会议上说:“抗战到底,但须保持 200 个师的核心力量,以奠定战后建国基础。”(见《蒋介石思想言论总集》第 16 卷《第二次南岳军事会议训词》,第 425—426 页)
也就是说,这200个师,不是用来打日寇的,而是用来对付自己的同胞的。
为了达到这一目的,蒋介石一有大战就保存力量,然后就演变成了“杂牌军前线血战,中央军坐享其成”的固定剧本。
数据是不会说谎的,在整个抗日战时期,中央军嫡系的伤亡率一般都在20%至30%之间,可是杂牌军却普遍在50%至60%左右。美军所援助的武器有90%都用来装备了中央军,但是用在抗日战场上的却只有10%。就连日寇都承认,他们只要一跟中央军接触,就会遭遇极其猛烈的火力,只不过遇上的概率比较低。(见日寇华北方面军第11军的《作战经过所见》)
归根结底,是蒋介石令国军的巨大牺牲跟回报严重不成正比,但二者因为主从关系又不得不绑定在一起,这就导致了国军牺牲惨重又被指消极抗日的悲惨结局。
发布于:浙江省趣配资,在线配资平台哪个好,益阳指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